ICS 65.020.20 CCS B 61 云 53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53/T 1127—2022 姜荷花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2022-08-12 发布 2022-11-12 实施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3/T 1127—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玉溪市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云南省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玉溪市农业科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晓亮、张钟、张军云、段永华、杨进成、郭春平、刘泽胤、王刚、张玉荣、 邓成忠、蔡述江、李军萍、姚万福、桂宝菊、左丽娟。 I DB53/T 1127—2022 姜荷花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姜荷花(Curcuma alismatifolia)组培苗生产的外植体的采集和处理、初代培养、成苗 培养、炼苗和移栽、栽后管理、出苗、包装、标识与运输。 本文件适用于品种权明晰、获得品种权人繁育许可的姜荷花组培苗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2306 花卉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姜荷花 Curcuma 姜科姜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原产于泰国清迈一带的一种热带宿根花卉。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MS:是培养基发明人Murashige和Skoog名字的缩写,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基本培养基。 6-BA:6-苄氨基腺嘌呤,6-Benzyl aminopurine。 NAA:萘乙酸,Naphthylacetic acid。 5 外植体的采集和处理 5.1 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姜荷花球茎或球茎上新生长约1.5 cm~5.0 cm的小芽。 5.2 采集 晴天中午,于球茎刚刚开始萌芽或刚萌发出新生小芽时进行外植体采集。采集前2周停止浇水、施 药、施肥。 1 DB53/T 1127—2022 5.3 预处理 5.3.1 清除球茎或球茎上新生小芽附着的基质或土壤,并洗净。 5.3.2 从小芽与球茎粘连处切断分离出小芽,切除小芽上离球茎顶部 1.0 cm 以上的部分,剥离 1 层小 芽球茎顶部的外苞叶,并洗净。 5.3.3 切除球茎的根系及离球茎顶部 1.0 cm 以上的部分,削去球茎上约 0.5 cm 的外周层,剥离球茎 顶部的外苞叶 2 层~3 层,并洗净。 5.4 灭菌 5.4.1 将球茎或小芽放入 0.2%的高锰酸钾(KMnO4)溶液浸泡 3 min~6 min。 5.4.2 切除球茎或小芽上的褐色表层,清水冲洗 1 次~2 次。 5.4.3 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 75%酒精浸泡消毒球茎 30 s~60 s,再用 2.0%~3.0%升汞(HgCl2)溶液 浸泡灭菌 20 min~30 min,用无菌水清洗 2 次~3 次,最后用无菌滤纸吸干球茎的表面水分。 5.4.4 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 75%酒精浸泡消毒小芽 30 s~60 s,再用 0.1%~0.2%升汞(HgCl2)溶液 浸泡灭菌 8 min~15 min,用无菌水清洗 2 次~3 次,最后用无菌滤纸吸干小芽的表面水分。 6 初代培养 6.1 培养基 6.1.1 初代培养的培养基 2 MS+6-BA(1.0~2.0)mg/L+NAA(0.2~0.5)mg/L+白砂糖(25~30)g/L+琼脂粉(强度1 200 g/cm ) (5.5~5.8)g/L,pH值5.8~6.0。 6.1.2 MS 基本培养基 MS基本培养基的组分及含量参见附录A。 6.1.3 MS、6-BA 和 NAA 母液 MS、6-BA和NAA的母液配制参照NY/T 2306执行。 6.2 培养室条件 温度25 ℃±2 ℃,相对湿度30%~45%,光照强度2 000 Lx~3 000 Lx,光照时间12 h/d。 6.3 培养 将 灭 菌 好 的 球 茎 或 小 芽 接 种 入 6.1.1 的 初 代 培 养 基 中 培 养 35 d ~ 50 d , 当 芽 伸 长 生 长 到 1.5 cm~5.0 cm时,初代培养完成。 7 成苗培养 7.1 7.1.1 2 培养基 成苗培养的培养基 DB53/T 1127—2022 2 MS+6-BA(0.4~0.8)mg/L+NAA0.01mg/L+白砂糖(25~30)g/L+琼脂粉(强度1 200 g/cm )(5.5~ 5.8)g/L,pH值5.8~6.0。 7.1.2 MS 基本培养基 MS基本培养基的组分及含量参见附录A。 7.1.3 MS、6-BA 和 NAA 母液 MS、6-BA和NAA的母液配制参照NY/T 2306执行。 7.2 培养室条件 见6.2。 7.3 操作要求 7.3.1 将初代培养获得的健壮、正常的芽(若芽长﹥2.0cm,则切除小芽上离球茎顶部 1.0 cm 以上部 分)接种入 7.1.1 的培养基中进行成苗培养 30 d~40 d。 7.3.2 切除苗的根系及离球茎顶部 1.0 cm 以上部分,并剥离球茎外苞叶 1 层~2 层。 7.3.3 当球茎最大横径≤1.0 cm 时,将球茎从顶部中间纵切成两个半球茎,当球茎最大横径﹥1.0 cm 时,从球茎顶部中间纵切成四个半球茎。 7.3.4 将半球茎接种入 7.1.1 的培养基中进行成苗培养 30 d~40 d。 7.3.5 如需增殖,可在不同继代周期重复 7.3.2 至 7.3.4 的操作,继代周期为 30 d~40 d,继代的代 数控制在 30 代以内,增殖系数达 4.27~9.70。 7.3.6 如需成苗,通过 7.3.4 的培养后,每个半球茎可分化形成 1 株~5 株的完整种苗。 8 炼苗和移栽 8.1 炼苗 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育良好、苗高2.5 cm~4.0 cm、根系长0.5 cm~1.0 cm的瓶苗,连瓶子一起 置瓶苗于温室或大棚内的环境中炼苗15 d~20 d,移栽前1 d打开瓶苗的瓶盖。 8.2 移栽 8.2.1 基质 V椰糠︰V珍珠岩=7︰2,用水浸湿,并用杀菌剂液喷洒,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 8.2.2 方法 8.2.2.1 从瓶内取出种苗,不损伤根系,于清水中洗去培养基。 8.2.2.2 洗净后按植株的株高、叶片数、生根量的整齐度分类。 8.2.2.3 将同一类别的种苗放入杀菌剂液浸泡 30 s 后,按 1 株/孔移栽入穴盘基质中,再将穴盘置于 温室或大棚内的苗床上。 8.2.2.4 用塑料薄膜覆盖穴盘。 9 栽后管理 3 DB53/T 1127—2022 9.1 温度 适宜温度为20 ℃~30 ℃。 9.2 湿度 控制基质含水量为60%左右。温室或大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白天控制在45%~75%,夜间控制在40%~ 78%。 9.3 光照 移栽后,用遮阴网遮光,使遮光率达70%~80%,7 d后逐步增加光照,15 d~20 d后为全光照。 9.4 施肥 揭膜后即可开始施肥,宜每次以复合肥(氮磷钾的含量为17:17:17)配成浓度为0.1%~0.2%的水溶 液进行浇施。 9.5 病虫害防治 参照附录B进行姜荷花组培苗的主要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1276的规定。 10 出苗 10.1 瓶苗 植株生长健壮,株高达2.5 cm~4.0 cm,叶片数达3片~6片,生根量达3条~5条时出苗。 10.2 穴盘苗 根系发育良好,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明显药害和机械损伤,高度达8 cm~10 cm,叶片数达 4片~6片时出苗。 11 包装、标识与运输 11.1 11.1.1 包装 瓶苗包装 将瓶苗放入泡沫箱内,瓶子间相互贴紧,泡沫箱外再用适宜大小的纸箱包装。高温时期宜在泡沫箱 内放置冰袋或采取控温装置。 11.1.2 穴盘苗包装 将穴盘苗放入适宜大小的纸箱内包装,各层穴盘中间的四周设立适宜大小的隔层。高温时期可在纸 箱内放置冰袋或采取控温装置。 11.2 标识 应标识品名、类型、数量、生产者信息、出苗日期、发货时间、收货者信息、注意事项等。 11.3 4 运输 DB53/T 1127—2022 勿倒置装车和搬运,运输途中要避免日晒、雨淋、激烈颠簸,运输车厢内保持温度为10 ℃~25 ℃, 宜在3 d~5 d内抵达目的地。 5 DB53/T 1127—2022 附 录 A (资料性) MS 基本培养基的组分及含量 MS基本培养基的组分及含量见表A.1。 表 A.1 MS 基本培养基的组分及含量 名称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成分 规定含量(mg/L) NH4NO3 1 650 KNO3 1 900 MgSO4·7H2O 370 KH2PO4 170 CaCl2·2H2O 440 ZnSO4·7H2O 8.6 MnSO4·4H2O 22.3 H3BO3 6.2 KI 0.83 NaMoO4·2H2O 0.25 CuSO4·5H2O 0.025 CoCl2·6H2O 0.025 Na2·EDTA 37.3 FeSO4·7H2O 27.8 甘氨酸 2.0 盐酸硫胺素 0.1 盐酸吡哆醇素 0.5 烟酸 0.5 肌醇 100 铁盐 有机物 肌醇 6 DB53/T 1127—2022 附 录 B (资料性) 姜荷花组培苗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姜荷花组培苗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见表B.1。 表 B.1 姜荷花组培苗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病虫害名称 危害部位及症状 防治方法 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呈现圆形、 椭圆型红褐色小斑点,后期扩大呈 炭疽病 深褐色病斑,中央则由灰褐色转为 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可以选择下列农药 灰白色,而边缘则呈紫褐色或暗绿 之一进行防治:苯甲·克菌丹、甲基硫菌 色,有时边缘有黄晕,最后病斑转 灵等杀菌剂。 黑褐色,并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 点,为害严重时可引起植株死亡。 叶片;初期叶缘、叶脉处形成近圆 采取加强通风透光,及时除去病叶、病株 形或不规则的桔红色病斑,边缘褐 并集中烧毁,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 色,中间
DB53-T 1127-2022 姜荷花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云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8 08:36:5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