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安全标准网
ICS 65.020.99 B 61 备案号:37411-2013 青 海 DB63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201—2013 小蠹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2013 - 03 - 25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04 - 15 实施 发 布 DB63/ T 1201—2013 前 言 本规程的编写符合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 本规程由青海省林业厅归口管理。 本规程由青海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黄南州森防站、黄南州麦秀林场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青海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黄南州森防站、黄南州麦秀林场。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韩富忠、才让旦周、史全顺、周卫芬、马建海、杨启青、徐勃、薛永贵、王晓 婷、孙万桂、李积润、才让端智。 I DB63/ T 1201—2013 小蠹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小蠹虫(Scolyitdae)虫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控措施及防效调查等。 本规程适用于齿小蠹属Ips De Geer(包括东方拟齿小蠹Pseudips orientalis .Wood and Yin)、 大小蠹属Dendroctonus Erichson、木小蠹属Xyloterus Erichson、切梢小蠹属Blastophagus Eichhoff、 四眼小蠹属Polygraphus Erichson等小蠹虫的监测与防控。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2.1 凝脂 凝固的油脂。特指大小蠹侵染树木后,虫道内的虫粪、木屑随松脂从侵入孔处溢出形成红褐色、灰 褐色倒漏斗状凝脂。 2.2 侵入孔 小蠹入侵树体时,穿凿在树皮上的孔。 2.3 羽化孔 新成虫羽化后由蛹室穿出的孔。 2.4 信息素 是小蠹虫腺体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 2.5 种群 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2.6 标准地 1 DB63/ T 1201—2013 为调查小蠹虫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根据人为判断选出期望代表预定总体的典型地块。分为临时性 和永久性两种,前者只实测调查一次,后者则用于长期、定期观测调查。 2.7 发生程度 小蠹虫在林间自然状态下实际或预测发生的数量多少(统计单位有:头/10平方厘米等)。具体参 加附录A。 2.8 危害程度 林业有害生物对其寄主植物(林木)所造成的实际或预测危害大小(统计单位有:枝梢被害率、受 害株率等)。具体参加附录A。 2.9 子坑道 幼虫孵化后取食树皮组织,留下的由细渐粗的坑道。 2.10 植物检疫 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小蠹虫的人为传播,保障林业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 2.11 诱捕器 用来引诱和捕获小蠹虫的器具。 2.12 期距 是指小蠹虫各虫期的时期距离。 3 3.1 虫情监测调查 踏查 重点在天然林区、风景名胜区、疫情发生区及毗邻地区、曾调入染疫原木、活体大树、贮木场(点), 以公路、山梁、沟、林间小道等自然界线为单位进行踏查。踏查时切梢小蠹属以油松林为主,齿小蠹属、 大小蠹属、木小蠹属、四眼小蠹属以云杉林为主,调查老发生区、新传入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区、林 分边缘50m范围、火烧迹地、当年抚育砍伐地及周边树木。发现油松或云杉针叶褪绿、枯黄、变红或树 木死亡时,要认真详查。将调查结果记入附录B的表B.1。 3.2 详查 2 DB63/ T 1201—2013 3.2.1 标准地设置 在踏查时发现疫情,应设标准地(或样方)做详细调查。对发现有小蠹虫危害的林分,以小班为单位 设立标准地,小班面积在150亩~450亩的设1块,大于450亩的每增加150亩增设1块,小于150亩的不需 要设立标准地,可以机械抽样法调查20株~30株树就可以。标准地面积为1.5亩-3亩,标准地内的样株 数不得少于50株,如果标准地内的样株数少于50株,则扩大标准地面积,直到样株超过50株为止。将调 查结果记入表B.2。 3.2.2 取样方法 3.2.2.1 “Z”字形取样法 在标准地相对的两边各取一平行的直线,然后以一条斜线,将两条平行线的左与右或右与左端相连, 各样点连线的形状如同英文字母“Z”,见附录B中图B.1a。此法适用于虫害在标准地的边缘地带发生量 多,而在标准地内呈点片不均匀地块的调查。 3.2.2.2 五点取样法 从标准地四角的两条对角线的对驻点,即标准地正中央,以及较驻点到四个角的中间点等5点取样, 或者在离标准地4步-10步远的各处,随机选择5个点取样,见附录B中图B.1b。此方法是应用最普遍的方 法之一,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都可以采用这种取样法。 3.2.2.3 对角线取样法 调查取样点全部落在标准地的对角线上,可以分为单对角线取样法和双对角线取样法,单对角线取 样法是在标准地的某对角线上,按一定的距离选定所需的全部样点,见附录。双对角线的取样法是在标 准地四角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匀分配调查样点取样。见附录B中图B.1c。此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方形或 长方形地块。 3.3 3.3.1 系统调查 成虫调查 在疫情发生区及毗邻地区的油松林或云杉林边缘或林中空地、山脊向阳处设置小蠹虫信息素及配套 诱捕器。一般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5个-10个监测区域,每个监测区域设置5个-10个信息素(间距20米~ 50米)。重点监测的1天对诱到的小蠹虫分类统计并进行除害处理。一般性监测的3天—5天对诱到的小 蠹虫分类统计并进行除害处理。观察能否诱到小蠹成虫,据此判断是否有小蠹虫疫情发生。将调查结果 记入附录B的表B.4。 3.3.2 发育进度调查(卵、幼虫、蛹、新成虫) 从扬飞期结束开始跟踪监测小蠹虫生长发育进度,不同林分、海拔区域选择新受害寄主进行监测(包 2 括防治用饵木),用专用调查工具剥开受害木(包括饵木)树皮调查,一般样方面积为100cm 以上,并 统计害虫种类、数量。3天-5天监测一次。将调查结果记入附录B的表B.6。 3.4 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从越冬代成虫危害始见期(4月中旬5月初)到当年新一代成虫越冬结束(9月中旬到10月 底)。 3.5 调查时间的确定 3 DB63/ T 1201—2013 各地根据当地小蠹虫活动时间,确定具体的调查时间。 3.6 虫情调查方法 3.6.1 直接调查法 调查虫害发生危害程度采用直接调查法。在标准地内按照本规程的4.2.2取样法抽取20株~30株树, 进行每木调查,在标准树干上是否有新鲜凝脂、侵入孔、排除木屑以及被害枝梢等主要危害特征,分别 统计健康树、虫害树、枯死木(填写表B.2)。计算受害株率、枝梢被害率和树木死亡率。根据本规程 附录A的规定,确定小蠹虫发生(危害)程度。填写表B.3。 3.6.2 诱捕器调查法 监测林间小蠹虫成虫的动态和种群数量,可采用诱捕器调查法。小蠹虫越冬代成虫扬飞前至新一代 成虫羽化初期,在林间设置引诱点,挂设诱捕器,诱捕器设置位置和方法参见本规程的6.3.2和6.3.4,3 天调查一次,分别检查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的小蠹虫成虫数量。填写表B.4根据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确定 小蠹虫发生(危害)程度。 3.6.3 饵木调查法 调查小蠹虫成虫活动情况和幼虫种群数量动态,可采用饵木调查法。在小蠹虫越冬代成虫羽化扬飞 前,设置饵木。饵木的设置位置和方法参见本规程的6.4。在饵木设置后5天开始,3天-5天调查一次, 每次用红笔或其它比较明显的标记标注侵入孔,并对饵木进行剥皮观察,统计侵入孔、成虫、幼虫、蛹 及羽化孔的数量。填写表A.5。 4 预测预报方法 4.1 发生期预测 4.1.1 期距预测法 根据小蠹虫林间在林间发育进度调查和和虫龄相应发生的平均期距值,预测各虫态或虫龄发生期, 下一代虫态发生期=当前虫态发生期+期距。 4.1.2 物候预测法 利用小蠹虫发育进度与周围其它植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物候关系预测发生期。参见附录C。 4.2 发生量预测 通过有效基数进行简单的直接推算。通过公式(1)预测下一代发生量。 P=P0×R×E×H×F×P1×P2 …………………………………………………………………………(1) 式中: P为下一代虫口数量 P0为当代虫口数量 R为成虫雌性比 E为每雌产卵量 H为卵孵化率 F为老熟幼虫存活率 4 DB63/ T 1201—2013 P1为化蛹率 P2为羽化出孔率 5 防控对策 5.1 检疫 5.1.1 产地检疫 带皮原木、伐桩、大树等林木或林产品树干皮部是是有侵入孔(羽化空)、凝脂等小蠹虫危害症状, 有此症状者剥开树皮作进一步检查,查看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是否有小蠹成虫侵入的虫道或幼虫取食韧 皮部后的痕迹,进而查找成虫、幼虫或蛹各类虫态。 5.1.2 调运检疫 严格对从小蠹虫疫情发生区运出(入)的寄主带皮原木、活体大树、带皮伐桩,全部进行检疫检查, 检疫合格的凭《植物检疫证书》调运;不合格的,应进行除害处理(除害处理详见本规程的附录D), 处理合格后凭《植物检疫证书》调运。 5.1.3 检疫处理 通过检疫发现的带虫活体树、带虫原木及其它带虫物体时,要及时进行检疫除害处理(除害处理详 见本规程的附录D)。 5.2 治理对策 参见附录F.1和F.2。 6 防控措施 6.1 6.1.1 营林措施 清理虫害木、枯死木、风倒木 及时清理受害林分内的虫害木、枯死木、风倒木等,并进行除害处理(除害处理详见本规程的附录 E),杀灭害虫,降低虫口密度。同时要严防森林火灾、滥砍滥伐,始终保持林分具有良好的卫生环境 条件,可有效防治小蠹虫的发生和危害。 6.1.2 风倒木特殊剥皮 针对小蠹虫危害的云杉或油松林分内的风倒木无法清理的,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整株作为诱饵, 通过监测进行特殊处理,当风倒木树皮下出现大量小蠹虫侵入的新的子坑道而幼虫尚未化蛹时,就地进 行剥皮处理,边剥皮边抹杀害虫,以防小蠹虫跌入底面继续危害,并将树皮装入编织袋,缝好袋口,运 出受害林分外进行销毁处理,另外还要进行特殊除害处理(详见附录E.1.3和E.3.2)。 6.1.3 剪除被害枝梢 在每年9月-10月切梢小蠹干转梢期间,利用小蠹虫集中危害中、幼林的有利时机,剪除带虫枝梢(捡 除掉落在林内带虫的枝梢运到林缘进行除害处理)消灭梢转梢危害的新成虫,降低林间虫口密度。 5 DB63/ T 1201—2013 6.2 保护天敌 提倡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郭公虫等小蠹天敌。 6.3 信息素防控 6.3.1 诱捕器安装方法 参见附录E。 6.3.2 诱捕器挂设位置 参见附录C.5。 6.3.3 诱捕器挂设时间 根据不同种类的小蠹虫,安排不同的设置时间。基本原则是根据往年监测情

pdf文档 DB63-T 1201-2013 小蠹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3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3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3-T 1201-2013 小蠹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青海省 第 1 页 DB63-T 1201-2013 小蠹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青海省 第 2 页 DB63-T 1201-2013 小蠹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青海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23:30:15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