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99 P 86 备案号:56970-2017 青 海 DB63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624—2017 天然林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the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the benefits of natural forests 2017 - 12 - 18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3 - 1 实施 发 布 DB63/T 1624—2017 目 次 前言 ................................................................................ Ⅱ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监测与评估对象 .................................................................... 5 5 监测 .............................................................................. 5 6 评估核心指标 ...................................................................... 5 7 数据 .............................................................................. 6 8 天然林效益监测与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 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生态效益功能实物量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 9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生态效益功能价值量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 14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 19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天保工程区生态效益评估单位与数据汇总 ........................... 20 I DB63/T 1624—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青海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青海省天然林保护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愿会、王荣女、党建喜、尚帅斌、田剑、胡小兵、秦冲、杨秀玲。 II DB63/T 1624—2017 天然林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效益评估的数据来源、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评估分析方法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天然林效益评估工作,不涉及林木资源价值、林副产品和林地自身价值。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06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7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LY/T 1756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 LY/T 1818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评价技术规程 LY/T 1952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吸滞 TSP TSP又称总悬浮颗粒物,粒径小于100m。TSP的来源有人为源和自然源,人为源主要是燃煤、燃油、 工业生产过程等人为活动排放出来的;自然源主要有土壤、扬尘、沙尘经风力作用输送到空气中。 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大气中的TSP,阻滞尘埃,减轻空气污染。 3.2 吸滞 PM2.5 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大气中的PM2.5,阻滞尘埃和吸收有害气体,减轻空气污染。 3.3 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客观地从生态学精度的角度反映同一林分类型在同一区域的真实差异。用现 有的野外实测值不能代表同一生态单元同一目标林分类型的结构或功能时,需要用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 数将实测林分调整至目标林分的结构或功能。 1 DB63/T 1624—2017 3.4 贴现率 又称门槛比率,指用于把未来现金收益折合成评估基准日收益的比率。 4 监测与评估对象 监测对象为天然林分布的县(重点森工企业、经济林果生产、加工企业)、乡镇(林场)、行政村。 5 监测 5.1 监测形式 采取定点跟踪、定点监测、连续观测清查和不定期专题调查等形式。 5.2 定点跟踪、定点监测 对工程进展、政策执行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样本县(重点森工企业)、村(林场)二级的情况进行 定点跟踪监测,每年进行一次。 5.3 连续观测清查 对生态效益评价指标进行长期定位连续观测,一年一次或多次。 5.4 专题调查 主要针对各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展开专题调查,不定期进行。 6 评估核心指标 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三个类别,共计17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 表1 青海省天然林效益检测与评估指标体系 类别 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生态效益 2 二级指标 涵养水源 调节水量、净化水质 保育土壤 固土、保肥 固碳释氧 固碳、释氧 积累营养物质 林木营养积累 净化大气环境 提供负离子、吸收污染物、降低噪音、滞尘、吸滞 TSP、吸滞 PM2.5 森林防护 防风固沙 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保育 森林游憩 森林游憩 DB63/T 1624—2017 表1 青海省天然林效益检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续) 类别 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人口与收入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7 二级指标 工程区贫困人口比重、以经济林果与管护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人口比重 生活保障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生活能源 以薪柴为主要生活能源的人口比重 社会稳定 森林案件数量变动率、林业工程满意率 对县域经济 林业增加值贡献率 对林业产业 经济林果产值变动率、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变动率、森林旅游业产值变动率 对林业企业 负债总额变动率、负债豁免累计比重、资产利润率 对职工 林业职工平均工资变动率 对农村 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动率、林业收入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比重 数据 7.1 数据来源 评估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 a) 森林资源调查、国家生态监测站点、2013-2016 年青海省天然林资源、公益林资源监测数据等 引用数据; b) 生态效益连续监测清查、社会经济定点跟踪检测等连续调查数据; c) 工程实施期间针对发现问题进行的专项调查数据。 7.2 引用数据 样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林业统计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国家生态监测站点数据(包括水 文、水土流失等)、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等。 7.3 调查数据 7.3.1 数据获取 本标准调查数据将按照本标准制定的基础数据监测调查表进行实地调查获取。 7.3.2 县级调查表 县级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森林资源与林业产业发展状况等,反映天然林 资源对县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 7.3.3 林业企业调查表 林业企业调查表主要包括企业经营区范围内森林资源及社会经济的基本状况、投资、收入、利润、 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及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等。 3 DB63/T 1624—2017 7.3.4 村级调查表 村级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行政村自然状况(土地、人口、劳动力与就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农林牧业生产以及林业工程可能的影响,反映农村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的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 状况等。 7.3.5 监测点调查表 监测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记录野外生态观测点监测数据,观测指标主要包括径流量、侵蚀模数、林 分蒸散量、土壤及植被固碳量、土壤理化性质、净化空气监测因子、干沉降中元素沉降通量等。 8 天然林效益监测与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8.1 生态效益功能评价 生态效益评估分四级测算单位进行,各级测算单位详见附录D,各级测算单元数据累计结果为天保 工程区生态效益评估结果;其中生态效益功能实物量评价指标计算方法见附录A,价值量评价指标计算 方法见附录B。 8.2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计算方法以及权重见附录C。 8.3 各功能效益评价打分 8.3.1 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生态效益综合评价选用单位面积年价值量指标。 单位面积生态功能价值量计算见公式⑴: V i n 1 Ui A ……………………………………(1) 式中: V—单位面积生态功能价值量,单位:元每公顷每年; Ui—森林生态提供的各项生态功能价值量,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 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森林游憩的年价值量,单位:元每年; A—林分面积。单位:hm2。 8.3.2 8.3.2.1 社会经济效益 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利用各指标权重计算求得,具体如下:将各指标得分按照评价指标表中赋予 的具体权重,利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进行逐层加权求和平均,得到综合得分。各指标按下面⑵⑶⑷公式进 行计算。 4 DB63/T 1624—2017 8.3.2.2 评价小类 Bj 评价小类 Bj 计算,见公式(2) B j i 1 Ci f i n ……………………………………(2) 式中: Bj—第j项评价小类评价得分; Ci—第i项指标功效系数得分; fi—第i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i—评价指标的顺序序号,i=1,2,3,…,n; j—评价小类的顺序标号; n—评价指标的数量。 8.3.2.3 评价大类 Ak 评价大类 Ak 计算,见公
DB63-T 1624-2017 天然林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4:13:4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