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安全标准网
ICS  65.020.40 B 61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831—2017 湿地植被修复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Wetland Vegetation Remediation 文稿版次选择 2017 - 03 - 30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 - 04 - 30 实施 发 布 DB34/T 2831—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湿地保护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小春、张颖、王小柱、顾长明、孙庆业、陈方明、王同慰、刘嵩、陈文豪、 王子鹏。 I DB34/T 2831—2017 湿地植被修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湿地植物选择基本原则、调查设计、湿地植被修复技术、湿地植被的管护和再利用、 湿地植被修复验收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湿地的植被修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 DB34/T 1267 造林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9月30日 《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2016年1月1日 《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2016年11月30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湿地 wetland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 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m 的水域。 其中:自然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类型;人工湿地包括库塘、水产养殖场、运 河/输水河等类型。 3.2 湿地植被 wetland vegetation 湿地植被系指生长在地表过湿或有季节性或常年性积水,土壤潜育或有泥炭的地段上的植物群落, 它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所组成。 3.3 湿地驳岸 wetland bank 湿地驳岸是湿地与陆地过渡或交错或衔接的部分。 1 DB34/T 2831—2017 3.4 湿地植被修复 wetland vegetation remediation 通过自然或人工手段使湿地植被得到有效修复的过程。 3.5 植被修复率 vegetation remediation rate 植被修复面积占可修复植被面积的百分比。 4 湿地植物选择基本原则 4.1 保护优先原则 对中华水韭、水蕨、粗梗水蕨、野莲、野菱、莼菜等珍稀物种分布区、湿地植物特别丰富的区域、 多种水鸟觅食区、栽植难度大的区域等,应尽可能保护原有湿地植被。 4.2 生态适应性原则 优先选择乡土植物,或适应当地环境、且不会造成生物入侵的物种,作为湿地植被修复的主要植物 种类。 4.3 抗逆性原则 选择具有抗污性、抗病性、抗寒性等抗逆性植物。 4.4 慎用外来物种原则 慎用外来物种,确需引入的,要做好监测和监管工作。 4.5 可利用性原则 优先选择具有净化水体、完善食物链、美化景观等生态功能的植物,兼顾其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功 能。 5 调查设计 5.1 资源与环境现状调查 5.1.1 湿地动植物现状调查 包括种类组成、分布地点、保护物种、珍稀动物食物来源等,避免因植被修复对原有珍稀动植物资 源造成破坏。 5.1.2 湿地环境现状调查 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质、水深、水位变化、流速、pH 值、透明度、主要污染物、沉积物性 质等,以此判别导致湿地植被退化的因素,确定湿地修复所用的植物种类。 5.2 2 实施方案编制 DB34/T 2831—2017 实施方案包括修复地点、面积、目标、途径、植物种类、配置方法、栽植密度、种植方式、管护措 施,绘制施工图,并按有关要求执行。 5.3 湿地植被配置原则 5.3.1 针对性原则 要根据湿地水质修复、食物链修复、驳岸修复、面源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以及科普宣教 等不同修复目的和立地条件,配置植物种类和密度。 5.3.2 多样性原则 坚持以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多层次、多种类的组合,形成景观多样、 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 5.3.3 相容性原则 根据所选物种的生物学习性、生态位特征和种间关系,兼顾群落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和生态结构, 合理配置群落物种。 5.3.4 协调性原则 所选择的植物种类应在景观效应、护坡固土、水质净化、动物栖息地营造等功能方面与周边植物群 落、自然环境相协调。 5.4 不同类型湿地植被配置方法 5.4.1 湖泊和池塘植被配置 依据湖泊和池塘水体沉积物状况以及植物对水深的适应性,按照挺水区、浮水区和沉水区进行湿地 植物配置。 ——挺水区可栽植旱柳、腺柳、银叶柳、水杉、池杉等木本挺水植物,以及荻、芦苇、芦竹、菰、 菖蒲、莲、荸荠、水葱、香蒲、藨草、灯心草、千屈菜、高秆莎草、野芋、花蔺、石龙尾等草 本挺水植物。 ——浮水区可栽植睡莲、芡、萍蓬草、荇菜、莼菜、野菱、乌菱、水鳖、茶菱等。 ——沉水区可栽植苦草、刺苦草、水车前、竹叶眼子菜、菹草、微齿眼子菜、篦齿眼子菜、大茨藻、 小茨藻、黑藻、狐尾藻、金鱼藻等草本植物。 5.4.2 河流植被配置 河流一般水位落差大,水流快,沙、砾质河床基质贫瘠,植物不容易成活。 河流植被修复不得影响河道泄洪和河堤安全,河漫滩、驳岸和河床的水池区可实施植被修复,主河 道、河床的急流区及航道一般不适宜种植植物。 ——河漫滩、驳岸以种植低矮草本植物为主,可选植物包括菖蒲、狗牙根、陌上菅、结缕草、中华 结缕草、藨草、虉草、双穗雀稗、假稻、花蔺、灯芯草、高杆莎草、木贼、水蕨、菰、水葱、 慈菇等,辅以少量枫杨、水杉、旱柳、河柳、银叶柳、杞柳等木本植物; ——河床的水池区植被配置参考 5.4.1,但以栽种沉水植物和低矮草本挺水植物为主,慎用浮叶植 物和木本植物。 5.4.3 水库植被配置 3 DB34/T 2831—2017 5.4.3.1 水库通常水位落差大,水体较深,植被稀少,泄洪时植物易随水流失,应选用对水深、水位 变化大适应能力强的植物种类。 ——水位变化是制约水库植被栽植的重要因素,由此决定了许多挺水植物难以在水库中栽植。 ——确需栽植的,可在水位变化较小、水深合适区域种植根生浮叶植物,如萍蓬草、菱、芡、莲、 荇菜等,或在水深、透明度合适区域种植沉水植物,如竹叶眼子菜、苦草、金鱼藻、黑藻、大 茨藻、水车前、狐尾藻、篦齿眼子菜、微齿眼子菜等。 ——水库中慎种植自由漂浮植物,以免影响水库泄洪。 ——确需栽植的,可采用围栏技术, 栽植凤眼莲、大薸、水鳖等。 5.4.3.2 在水库消落带,季节性水位变化可达数米,往往难见植被。 ——因为若栽一般挺水植物,水位高时,可能会被淹死; ——若栽沉水植物,水位低时,可能因旱致死。 ——在季节性水位变化 1~2 m 区域可栽植芦苇、荻、香蒲、芦竹等茎秆高的草本植物; ——或栽植耐旱、耐水淹的狗牙根、虉草、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植物; ——或栽植耐水淹的湿地木本植物,如旱柳、垂柳、水杉、池杉、落羽杉、乌桕等,以避免水位低 时地表裸露,影响湿地景观。 5.4.4 驳岸植被配置 5.4.4.1 湿地驳岸植被应尽可能维持其自然状态,让植被自然恢复。 5.4.4.2 对于确需修复的驳岸,由于枯水位以下驳岸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且多为固化,不适宜进行植 被修复。 ——枯水位至丰水位之间的驳岸可栽种耐旱、耐水湿的植物,如狗牙根、双穗雀稗、芦苇、芦竹、 荻、旱柳、枫杨、水杉、杞柳、白蜡等。 ——丰水位以上驳岸可全部绿化,可栽种狗牙根、中华结缕草、结缕草、白茅、双穗雀稗、假稻、 藨草、陌上菅、美人蕉、黄素馨、薜荔、爬山虎、常春藤、紫藤、凌霄、络石、金银花、垂柳、 旱柳、江南桤木、枫杨、水杉、池杉、榆树、朴等。 5.5 面源污染区修复植被配置 5.5.1 营造修复植被时,应适当保留原地表植被。 5.5.2 为拦截进入湿地的污染物,可根据面源污染现状特点,需配置对 N、P 或某种金属污染物吸收富 集能力强、水土保持能力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种。 6 湿地植被修复技术 6.1 自然修复 6.1.1 在原有天然植被保存较好的湿地,优先采取自然修复手段,通过对其植被自然封育、人工育苗 补植和管护,适时清除非目的物种和受病虫危害的植株,便可实现植被的自然修复。 6.1.2 在原有天然植被周围,如果人为活动频繁,应采用带刺铁丝网、石、土垒墙、开沟挖壕、竹、 木围篱等方式设置机械围栏,或栽植有刺乔、灌木等设置生物围栏,进行围封。 6.1.3 在天然植被封禁区周边的主要入口、沟口、河流交叉点、主要交通路口等树立永久性标牌,立 牌公示。在湿地入口、沟口及交通路口应设卡,加大管护力度。 6.2 4 人工修复 DB34/T 2831—2017 人工修复是针对无湿地植被分布或已有湿地植被很少的情况下,通过人工辅助措施扩大湿地植被分 布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 6.2.1 驳岸植被修复技术 6.2.1.1 固化驳岸修复技术 尽可能维持湿地自然驳岸,减少驳岸固化。因防洪需要,湿地驳岸确需固化的,应减少固化比例。 驳岸固化既可采用浆砌石固化技术、混凝土固化技术,也可采用干砌石固化技术、格宾石笼固化技 术。 采用浆砌石和混凝土固化的驳岸,难以进行植被修复;干砌石和格宾石笼固化的驳岸可在石缝中种 植耐旱、耐水湿的植物,如藨草、陌上菅、狗牙根、双穗雀稗、假稻、石血等,忌用木本植物和大型草 本植物。 6.2.1.2 生态砖驳岸修复技术 在生态砖的孔洞中填入混入植物种子的土壤或直接在孔洞中填土后栽植植物幼苗。 适合于生态砖驳岸修复的植物包括藨草、陌上菅、狗牙根、双穗雀稗、假稻等耐旱、耐水湿的植物。 6.2.1.3 生态袋或植生袋驳岸修复技术 生态袋或植生袋驳岸是在湿地驳岸岩土体坡面上直接码放生态袋或植生袋而形成的一种人工驳岸。 生态袋或植生袋内填充土壤、基材和植物种子,植物种子萌发生长形成植物群落。 适合于生态袋或植生袋驳岸修复的植物,包括藨草、陌上菅、狗牙根、双穗雀稗、假稻等耐旱、耐 水湿的草本植物。 6.2.1.4 三维植被网驳岸修复技术 先将三维植被网利用锚杆、竹签等固定于湿地驳岸岩土体坡面上,然后在三维植被网的网包中填入 土壤,再播撒植物种子,种子萌发生长形成植物群落。 适合于三维植被网驳岸修复的植物包括藨草、陌上菅、狗牙根、双穗雀稗、假稻、芦苇、香蒲等。 6

pdf文档 DB34-T 2831-2017 湿地植被修复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2831-2017 湿地植被修复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2831-2017 湿地植被修复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2831-2017 湿地植被修复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7:27:1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